在今時今日,時裝世界從未如此分裂,雖然本來就是分開的,三分天下的局面是︰看、買、穿。
「看」,看時裝,看的時裝。你一定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某門外漢/婦指著你本雜誌裡的fashion styling或電腦屏幕上的runway照片,高八度問︰「點著呀?邊個買呀?」這時有點激氣又不忿的你,口才不夠好便不知如何反駁(反正直覺認為有必要反駁),其實你知道你所捍衛的價值是什麼一回事,只不過你一時口才不夠好而已。
你當然可以坐下來喝一口拿鐵才滋油淡定地說︰「誰說這個要來穿?用來賣?藝術來的嘛!又不見你bid個明朝古董花瓶來插劍蘭?」那些美麗的幻象是時裝世界裡的精神能量,是不能沒有的。正如我們喜歡時裝報告裡「rapturous」、「melancholy」那些重口味和visual的字眼。看得見觸得到的是物質,我們固然崇拜,但看不見觸不到的energy,在時裝裡的,其實一直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喜與悲。
誰不曾被John Galliano的姣婆和妖男魅惑過?誰不曾被川久保玲的人體雕塑震撼過?還有,今年二月因為McQueen,我們都哭了。那對蟹鉗鞋把時裝之詭異推到極致,但命運就是一直在重覆,天才永成絕響。但仔細想想,這些都是energy的體現。
在商業和市場的的角度看,被「看」的時裝也有其意義︰to make a statement。告訴世人你代表的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在某程度上,這也許標籤化了一點,淺浮了一點。但生命裡還有詩詞歌賦和旅行運動,正業和副業等,誰又規定了誰要那末深層地了解時裝。
話說回頭,由物質層次上的美而至精神層次上的欣賞和崇拜,時裝的「看」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看了Chanel的一些什麼,矢志不移要買回家,於是努力工作賺錢來買,我們的社會因此繁榮進步。
再講講「買」,買和看是不同的。請查閱閣下的衣櫃裡到底有幾多終季不見天日的新衣服。季頭(至季尾)購入的新裝養在深閏,直至過季埋葬於衣冠塚。原因可以是找不到場合穿,找不到觀眾欣賞,找不到可襯的衣物配件等,或買的時候覺得自己好正、好靚,有個自己先明的gag……
像我數個月前在日文學校的濕濕漉漉的後樓梯跣了一獲,登時痛到出不了聲。我馬上檢查自己能否站起來,有沒有什麼可怕的事發生了,執番條命之後到公園休息了半小時,就蹣跚走到時裝店。買了一件厚羊毛外套,和一件天鵝絨西裝夾克,後者我根本不知可以穿去哪裡,也不清楚那些人會欣賞,只不過我自己希望有一件70's ,輪廓分明的,隆重的西裝夾克。
後悔不?不!環保人士會抬出那套浪費和污染(紡織品和鞋履製造過程中的污染真的不能算輕微),可是你知道通常最大力指責時裝的浪費和污染是哪些人?是稱之為學者和專家的一些人,他們剛巧都不喜歡時裝,人類通常對不熟悉的事物批評都是最不遺餘力的。而事實上,戰爭和核爆等各類更可怕可惡(而且唔靚!)的浪費和污染和時裝相比,時裝跟本不足掛齒。可是我還是環保的,我洗澡洗頭用水較多,但我不用膠袋﹔我喜歡買時裝,但我盡少開冷氣,關掉無用的燈。遇到想買的東西時,還是願意買的多,相比起買了後悔,我更怕冇買而後悔。
Mushroom cloud,一啲都唔靚。Dior啲笠(Kasa)靚好多!
「穿」其實是最貼身、生活化的一回事,與看和買又是兩回事。時裝設計師有很多種,用他們自身衣著來分的話。一派是永遠casual,T恤牛記波鞋,支持者有Givenchy的Riccardo Tisci和Alexander McQueen﹔有一派是以身作則,使自己成為另一塊的招牌,如CdG的川久保玲(江青的恤衫和Bob頭)和Chanel / Fendi的老佛爺(白馬尾和瓦坑領子)。這正如時裝精裡也有上述的各門各派,如果看、買、穿三種分別是A、B、C餐,有些時裝精是A搭B,有些是B搭C,something like that。最全面的當然是ABC全套做齊了,但再強調一次,如今三者已經是完全分裂的三回事了。
舉例說,你可以愛看Lady GaGa穿的McQueen,買齊今季YSL的士多啤莉和車厘子、Mercibeaucoup的所有,然後日穿夜穿的是MBT保健鞋或Cheap Monday的漁網牛仔褲,三權分立悉隨尊便。再舉個不堪的例,這個人愛看Givenchy的鉚釘黃金和民族legging、Damir Doma的「我在燃燒生命」,買的是Acne和Church's的brogues,日常著用的是NSW風衣Air波鞋和St. James的水手冷衫,還有Celine的cabas。
請想一想你的ABC是什麼。
Lady Gaga
YSL的士多啤莉
聖羅蘭似花名,但今季是鮮果的世界。早兩日行過YSL都睇多兩眼這些車厘子。
聖詹姆水手毛衣
Celine的雙色cab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