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算不上影迷,我是衫迷。
打從《穿Parda的惡魔》和《色慾都市》之後,觀眾看到「有個女人著住包金鏈 tweed jacket行過」的場面,心裡會自動升起「Oh!那是Chanel!」的說話,而且完全沒有排斥。這就表示時裝電影已經自成一個genre,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連Karl Lagerfeld這樣的人物都登堂入室,但在圖書館的catalogue裡,還未有「時裝電影」這一genre。我作為一個沒有讀過圖書館學的librarian,會將「時裝電影」再細分幾個類型︰1) 度身訂造、2) 名牌入戲、3) 自成一格、4) 真假紀錄。而我當然不是個稱職的librarian,這是一個亂X咁嚟的分類法,有待改善,且請先細聽一下詳情。
第1類「度身訂造」是指(女)主角獲時裝界大師裝身,例如1957年伺宦司 for柯德莉夏萍《甜姐兒》(Funny Face)(最近文化博物館的Couture exhibition就有介紹,嗰啲粉色粉到呢 ~)及1961年《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另外1967年聖羅蘭 for 嘉芙蓮丹露《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男裝界有1980年阿曼尼 for 李察基爾《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有沒有發現上述三套戲的角色的共通點?文末有我的答案)。近代的則數北野武《大佬》(Brother)by 山本耀司。
圖1︰Givenchy出手柯德莉夏萍《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最近那套充斥名牌衫的電視劇《Gossip Girl》女主角整天將它掛在口邊。
圖2︰YSL出手嘉芙蓮丹露《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唔知點解我次次引親這齣戲都沒有戲服。
第2類「名牌入戲」就是美指以其美麗的手指點石成金的一類,styling功力使電影充滿時尚感。例如近年的《穿Parda的惡魔》、《SATC》等,早年的有《九個半星期》(9 1/2 Weeks),男女主角到一間冷冰冰的地庫Comme des Garcons買衫一幕,叫人印象難忘。
圖3︰《穿Parda的惡魔》,戲同衫都好睇。

圗4︰《SATC》電影,Patricia Field is the keyword。

圖5︰《九個半星期》,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梅艷芳的歌詞裡,乍聽還以為是9個「半星期」(i.e. 9 x 1/2 week = 4.5 weeks),真是白癡。
第3類「自成一格」,此類電影巴閉至極,市面上有名無名的設計師幾乎年年都從神台請祂們來作繆斯。中學時就是因為閱讀時裝經常和費里尼的《甜美生活》(La Dolce Vita)打照面才去找來看,一看stylish到暈的馬斯杜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和四十幾吋胸的女明星Syliva在羅馬處女泉嬉水那幕就完全明白為什麼人人都說自己系列的靈感來自Dolce Vita。除此之外,個人認為《迷魂記》、《上海異人娼館》、《亂》乃至《斷背山》都非常適合設計師作汲取靈感之用。

圖6︰《甜美生活》,凡是虛榮心動有志於名利場打滾人士必看。

圖7︰寺山修司《上海異人娼館》,如果我是設計師,一定拎來玩。
第4類,「真假紀錄」同時包含了近年人人都要(搵人)拍番部的Documentary(還是Mockumentary?)和近日大熱的傳記重拍,前者例如白頭大帝拉格斐、自命末代皇帝的華倫天奴(以為自己是「皇」,誰知可惡的中文叫他「奴」),舊時的有山本耀司之《東京時裝筆記》、V&R的《只因我們值得》等等,未出街的有Anna Wintour那部惡魔正傳。後者例子當然是《少女香奈兒》(Coco Avant Chanel)及同年另外兩部香奈兒,5號香水味全年充斥戲院。真實的紀錄片和改編的故事片為什麼我都放在同一個小分類裡?因為時裝根本就是真亦假時假亦真的東西囉。
至於你問我《少女香奈兒》好不好看,作為一香奈兒傳奇的愛好者,《少女香奈兒》只是拍了她微時的一段,對描繪時裝界一代風流傳奇女皇面貌只算隔靴搔癢,而故事講得普普通通,例如沒有捉到少女Chanel如何利用男裝來使自己充滿power及成為第一個走入新時代的女性的重點,只是輕輕帶過這些。但如果你沒有興趣捧著字典般厚的香奈兒傳記書磚來讀,這部片還是值得一看的),好似明年還有兩部香奈兒上映,真是嫌5號的eau de parfum貴都要買返枝「廁所水」(eau de toilette)來嘖嘖才趕得上這趟潮流的尾班車呢!
其實我這個所謂librarian,管的只是我個hard disk,我最醒目的同學仔教我將學校啲碟借返屋企dub晒落個hard disk度先慢慢睇。

圖8︰《拉格斐機密》其實冇咩機密。若要數最值得拍的時裝設計師故事,我覺得將YSL和Karl叔叔的high drama拍出來最有看頭!

圖9︰《Valentino: The Last Emperor》我未睇,同學睇左淨係記得Valentino同條仔發嬌嗔。

圖10︰《Because we're worth it!》的DVD好貴,我看了後更呻笨,因為根本是用來賣香水的「鱔片」,與「鱔稿」同一類。

圖11︰電影固然影響時裝之發展,但其實時裝同樣對電影反饋,不然為什麼去年的《故園風雨後》拍得那麼似時裝插圖?!

圖12︰《少女香奈兒》,柯德莉塔圖本人時裝口味好像不錯,我記得早於三年前她就穿這一水最潮的Balmain。
開估︰《珠光寶氣》的夏萍、《青樓紅杏》的丹露和《美國舞男》的李察基爾皆從事賣春,用時興的術語就是援助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