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時裝電影季刊

如果以量計,我看電視節目和劇集的status是等於「周刊」,而電影恐怕不是「月刊」而是「季刊」。入戲院睇戲於我是某種luxury,丁點兒零用錢都用來買鞋了,自然無錢入戲院--十個煲九個蓋。不過老實說,網絡發達的今天要睇電影不是難事,所以我會用(正和翻版都有)DVD和下載來在家自行辦電影節。我建議題目可以是「希治閣之夜」、「南田洋子回顧展」和「王爾德 x 吉士雲遜」。

我當然算不上影迷,我是衫迷。

打從《穿Parda的惡魔》和《色慾都市》之後,觀眾看到「有個女人著住包金鏈 tweed jacket行過」的場面,心裡會自動升起「Oh!那是Chanel!」的說話,而且完全沒有排斥。這就表示時裝電影已經自成一個genre,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連Karl Lagerfeld這樣的人物都登堂入室,但在圖書館的catalogue裡,還未有「時裝電影」這一genre。我作為一個沒有讀過圖書館學的librarian,會將「時裝電影」再細分幾個類型︰1) 度身訂造、2) 名牌入戲、3) 自成一格、4) 真假紀錄。而我當然不是個稱職的librarian,這是一個亂X咁嚟的分類法,有待改善,且請先細聽一下詳情。

第1類「度身訂造」是指(女)主角獲時裝界大師裝身,例如1957年伺宦司 for柯德莉夏萍《甜姐兒》(Funny Face)(最近文化博物館的Couture exhibition就有介紹,嗰啲粉色粉到呢 ~)及1961年《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另外1967年聖羅蘭 for 嘉芙蓮丹露《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男裝界有1980年阿曼尼 for 李察基爾《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有沒有發現上述三套戲的角色的共通點?文末有我的答案)。近代的則數北野武《大佬》(Brother)by 山本耀司。



圖1︰Givenchy出手柯德莉夏萍《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最近那套充斥名牌衫的電視劇《Gossip Girl》女主角整天將它掛在口邊。



圖2︰YSL出手嘉芙蓮丹露《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唔知點解我次次引親這齣戲都沒有戲服。

第2類「名牌入戲」就是美指以其美麗的手指點石成金的一類,styling功力使電影充滿時尚感。例如近年的《穿Parda的惡魔》、《SATC》等,早年的有《九個半星期》(9 1/2 Weeks),男女主角到一間冷冰冰的地庫Comme des Garcons買衫一幕,叫人印象難忘。



圖3︰《穿Parda的惡魔》,戲同衫都好睇。



圗4︰《SATC》電影,Patricia Field is the keyword。



圖5︰《九個半星期》,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梅艷芳的歌詞裡,乍聽還以為是9個「半星期」(i.e. 9 x 1/2 week = 4.5 weeks),真是白癡。

第3類「自成一格」,此類電影巴閉至極,市面上有名無名的設計師幾乎年年都從神台請祂們來作繆斯。中學時就是因為閱讀時裝經常和費里尼的《甜美生活》(La Dolce Vita)打照面才去找來看,一看stylish到暈的馬斯杜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和四十幾吋胸的女明星Syliva在羅馬處女泉嬉水那幕就完全明白為什麼人人都說自己系列的靈感來自Dolce Vita。除此之外,個人認為《迷魂記》、《上海異人娼館》、《亂》乃至《斷背山》都非常適合設計師作汲取靈感之用。



圖6︰《甜美生活》,凡是虛榮心動有志於名利場打滾人士必看。



圖7︰寺山修司《上海異人娼館》,如果我是設計師,一定拎來玩。

第4類,「真假紀錄」同時包含了近年人人都要(搵人)拍番部的Documentary(還是Mockumentary?)和近日大熱的傳記重拍,前者例如白頭大帝拉格斐、自命末代皇帝的華倫天奴(以為自己是「皇」,誰知可惡的中文叫他「奴」),舊時的有山本耀司之《東京時裝筆記》、V&R的《只因我們值得》等等,未出街的有Anna Wintour那部惡魔正傳。後者例子當然是《少女香奈兒》(Coco Avant Chanel)及同年另外兩部香奈兒,5號香水味全年充斥戲院。真實的紀錄片和改編的故事片為什麼我都放在同一個小分類裡?因為時裝根本就是真亦假時假亦真的東西囉。

至於你問我《少女香奈兒》好不好看,作為一香奈兒傳奇的愛好者,《少女香奈兒》只是拍了她微時的一段,對描繪時裝界一代風流傳奇女皇面貌只算隔靴搔癢,而故事講得普普通通,例如沒有捉到少女Chanel如何利用男裝來使自己充滿power及成為第一個走入新時代的女性的重點,只是輕輕帶過這些。但如果你沒有興趣捧著字典般厚的香奈兒傳記書磚來讀,這部片還是值得一看的),好似明年還有兩部香奈兒上映,真是嫌5號的eau de parfum貴都要買返枝「廁所水」(eau de toilette)來嘖嘖才趕得上這趟潮流的尾班車呢!

其實我這個所謂librarian,管的只是我個hard disk,我最醒目的同學仔教我將學校啲碟借返屋企dub晒落個hard disk度先慢慢睇。



圖8︰《拉格斐機密》其實冇咩機密。若要數最值得拍的時裝設計師故事,我覺得將YSL和Karl叔叔的high drama拍出來最有看頭!



圖9︰《Valentino: The Last Emperor》我未睇,同學睇左淨係記得Valentino同條仔發嬌嗔。



圖10︰《Because we're worth it!》的DVD好貴,我看了後更呻笨,因為根本是用來賣香水的「鱔片」,與「鱔稿」同一類。



圖11︰電影固然影響時裝之發展,但其實時裝同樣對電影反饋,不然為什麼去年的《故園風雨後》拍得那麼似時裝插圖?!



圖12︰《少女香奈兒》,柯德莉塔圖本人時裝口味好像不錯,我記得早於三年前她就穿這一水最潮的Balmain。

開估︰《珠光寶氣》的夏萍、《青樓紅杏》的丹露和《美國舞男》的李察基爾皆從事賣春,用時興的術語就是援助交際。

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時裝電視周刊

你猜猜我是吃什麼長大的?

答案 A︰榴蓮(你睇我平時講嘢咁口臭)

答案 B︰大蒜(大概不少人覺得我份人異想天開,大口氣)

答案 C︰電視的奶水(看到文題的即使不幸患有輕度閱讀障礙都知道是這個答案罷?)

無錯!我是吃電視台的奶水長大的(其實選了A或B者我都不能話你錯,只是像考評局話齋,應該選的是最佳答案,而不只是正確)。十二歲之前我最喜歡的活動是睇電視。大概每個中國細路都受到差不多的bad parenting,就是那種「你乖我就畀你食薯條。你做晒功課就可以睇電視!」但到了某天,他們又會鬧你淨係識得食薯條同睇電視,完全不知道這是誰種下的果。無論如何,我記得一年班時為了讓正在廚房煮食的婆婆不知我一邊睇無線下午播的華納兄弟卡通一邊做功課,就把電視機的音量調到接近0(這和後生仔把電腦滅聲來睇成人動作片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種時裝電視節目

升上中學後,我最大的興趣是時裝。但電視是幾乎沒有時裝睇的,自然就對電視機疏遠了。年頭家裡開始有數碼高清廣播,有時行過電視正在播fashion show,自然停下來看兩秒。原來那是無線買了歷史悠久的外國節目《Video Fashion》回來高清台播,一看就引起我發牢騷這個無可救藥的老毛病。節目中文名叫《流行速遞》,真是欲速則不達,那些半年前的fashion show速遞就談不上,叫平郵就差不多。而且,《流行速遞》,一個多麼缺乏想像力的名字,一如TVB精神。

初看時是英語原音播放,我馬上又埋怨自己為什麼是香港教育「黑暗十年」的受害者。同屆的學生幾乎所有當過每種教改的白老鼠,最痛苦的莫過於強制母語餵哺。當喜歡一個興趣,例如時裝,最高享受當然第一身購買和穿著,但透過閱讀來接觸都不啻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罷?老實說,時裝雜誌放在桌子上我以螞蟻搬家的速度還是讀得完幾篇,可是電視節目嘛,真是鞭長莫及。最近政府調整教學語言,我的意見是勉強無幸福,中文和英文是學生的手和腳,沒有誰比誰最重,不要太多規條來限制就好了。

讓我的靈魂飛返這個時裝節目,那些粵語配音作狀得是可以估計的。翻譯者本身應該也不是時裝愛好者,而且最大問題是捉錯用神。翻譯者以為所有時裝人都喜歡在母語裡撂上幾個英文單字,以顯示些什麼。而我也真的不知可以顯現到什麼,因為在文字或口語滲入英文在我的理解中,是中文不能比英文更準確地表達時的另一種方式。但是在《流行速遞》的情況是這樣的︰「呢個collection係我今季暫時睇過最好的,好高貴好有風格,有點punk又有點……」因為粵語配音播出時英語原音只是被壓低,原音的是可聽到,所以我想問為何collection不好好譯成「系列」,而more than高貴的「elegant」就譯作高貴呢?Style也不只於風格二字,更別說那些在中文世界裡尋覓多年都對不到親家的camp、kitsch、loud、chic、retro等等,這些字用英文講比較合理。

1

圖1︰對不起,我家的機頂盒沒有錄影功能,BT或者YouTube我都找不到《流行速遞》的片段。只好用電腦print screen個網頁來介紹。



片1︰YouTube有好多Fashion TV的片,聽聞Christopher Kane是9歲在Fashion TV看到Gianni Versace的作品而決心走上設計師之路,而其實我有安裝Fashion TV的,但我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睇,難怪我只是Christopher Lai。

另一種時裝電視節目

後來我又在J2台見到《Kawaii TV》的廣告,因為是NHK的製作,所以又吸引我坐著等開始。主持人是兩個那種個個都好似樣的、貌似混血兒的兩個美少女和一個師奶殺手型的靚佬,是個修長版加山雄三。日文得十分一桶水的我當然是日文和麗音間歇性交替來看,因為唔叻所以想聽多些日文,到關鍵位又要聽番中文。

我睇那一集是關於Snap shot的,但一直覺得熟口熟面,原來早幾個月在NHK睇過少少。節目形式是有趣的,找來數個恨影snap shot(當然是恨被人影,唔通你以為人人都是Scott Schuman呀)的後生仔著一身自覺好「衡」的衫在渋谷街頭踱步,好讓那群站在街旁的時裝snap shot獵人們垂青。然後主持人就躲在對面馬路的樓上監視著,這一段看得我搖頭嘆息,因為那些主持人一味嘲笑那些參與者的浮誇衣著和「恨被人影」的心態。唉 ~ 主持人不了解時裝人的心態,節目就好睇有限。喜歡衣服的後生仔女生來就有那種自戀自大愛出風頭心態,難得人家不怕唔型肯上盛裝出鏡(著了最閃的衫,又要扮低調等人搵你影相這種事情要搬上螢光幕讓民眾觀賞是於我是挺難為情的)。

雖然主持人不了解時裝也欠缺尊重,不過完全無損那些時裝熱血青少年的passion。各參加者一於少理,興奮地展示那個像鞋倉多於睡房的小部屋、通通裝滿accessories的碗櫃和雪櫃、在伊勢丹男廁內自拍的男裝裙照……另一位在工廠打工的小潮人則表示每個月休息都從山旮旯搭JR到東京博人影相,原因是他的一個朋友是多本男裝雜誌的snap shot常客,令他忿忿不平!日本仔的那種「達人」態度一直令我尊敬,無論面對任何興趣都有專業精神,努力將大量資訊收歸再轉化為知識,再高層次者更可昇華至智慧。

精明的讀者讀到這裡一定問︰為什麼不提一下《天橋驕子》和《全美超級模特兒新秀大賽》這些節目?因為這些的主旨都是真人騷,用意是娛樂多於時裝,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片2-4︰同樣,我都錄唔到那集《Tokyo Kawaii TV》,但,we always have YouTube!

2

圖2︰這位在節目被譏為「Snap shot界明日之星」的山口真弥君,如果你是他,大抵也會視這譏諷為榮譽罷!

kawaii

圖3︰《Tokyo Kawaii TV》還有值得一讚的地方,就是網頁上有很多補充資料,連每集BGM用上哪首歌都有,從麥當娜《Hung Up》到Pink Lady的《指名手配》再到The Ting Ting 的《Fruit Machine》。

時裝不需電視

講到尾,時裝的最佳媒體一定不是電視,甚至無需電視。時裝是很日常生活上的一回事,同時也有它夢幻不真實的一面。電視這種大眾傳媒要在實用和發夢之間平恆地做個時裝節目,太不容易而且沒有必要性。要實實在在很易,像《流行速遞》採訪時裝周,但那些三毫子一擔問題看得人放蚊無數。如果不惜工本,將《Vogue》那些所謂時裝大片拍成真正的錄像,這就好像比較有看頭,可是受眾中有幾多人有足夠的訓練去接受呢?其實經過《色慾都市》多年來洗禮,家庭觀眾已經懂得開Gabbana和banana那種玩笑的了,只不過電視台機關算盡,怎會浪費彈藥在這一塊。

況且,就算有天時裝雜誌沒落,還有YouTube、blog、Facebook,幾時會用到電視來睇fashion啊。

講了一大電視,其實我現在已不怎樣看本地電視。(包括近年那些什麼《溏心》、《家好》和《巾幗》,所以當有人話我為何學荷媽講「邊個係人邊個鬼我一眼就睇得出」時,我是很氣的,N年前我就掛在口頭了)我們有BT有YouTube,唔中意的話仲有Tudou和PPLive,還有收費台,為什麼要睇電視?何況本地的CCTVB和ATV(中央10台)咁難睇。

menacc1

圖4︰你說上網幾多時裝睇,不喜歡The Sartorialist,還有Jack & Jil,還有Face Hunter,任君選擇。圖為Jack & Jil blog。



片5︰最後送給你是黑白時代的美國電視節目《What's my Line》,像《EYT》那種老掉牙的game show,不過我覺得好睇過《獎門人》,而且有elegant的,o靚仔時代YSL。

提提你︰如果真的要看,今晚J2的《Kawaii TV》值得一睇,因為瞥見廣告有Carine Roitf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