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A︰榴蓮(你睇我平時講嘢咁口臭)
答案 B︰大蒜(大概不少人覺得我份人異想天開,大口氣)
答案 C︰電視的奶水(看到文題的即使不幸患有輕度閱讀障礙都知道是這個答案罷?)
無錯!我是吃電視台的奶水長大的(其實選了A或B者我都不能話你錯,只是像考評局話齋,應該選的是最佳答案,而不只是正確)。十二歲之前我最喜歡的活動是睇電視。大概每個中國細路都受到差不多的bad parenting,就是那種「你乖我就畀你食薯條。你做晒功課就可以睇電視!」但到了某天,他們又會鬧你淨係識得食薯條同睇電視,完全不知道這是誰種下的果。無論如何,我記得一年班時為了讓正在廚房煮食的婆婆不知我一邊睇無線下午播的華納兄弟卡通一邊做功課,就把電視機的音量調到接近0(這和後生仔把電腦滅聲來睇成人動作片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種時裝電視節目
升上中學後,我最大的興趣是時裝。但電視是幾乎沒有時裝睇的,自然就對電視機疏遠了。年頭家裡開始有數碼高清廣播,有時行過電視正在播fashion show,自然停下來看兩秒。原來那是無線買了歷史悠久的外國節目《Video Fashion》回來高清台播,一看就引起我發牢騷這個無可救藥的老毛病。節目中文名叫《流行速遞》,真是欲速則不達,那些半年前的fashion show速遞就談不上,叫平郵就差不多。而且,《流行速遞》,一個多麼缺乏想像力的名字,一如TVB精神。
初看時是英語原音播放,我馬上又埋怨自己為什麼是香港教育「黑暗十年」的受害者。同屆的學生幾乎所有當過每種教改的白老鼠,最痛苦的莫過於強制母語餵哺。當喜歡一個興趣,例如時裝,最高享受當然第一身購買和穿著,但透過閱讀來接觸都不啻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罷?老實說,時裝雜誌放在桌子上我以螞蟻搬家的速度還是讀得完幾篇,可是電視節目嘛,真是鞭長莫及。最近政府調整教學語言,我的意見是勉強無幸福,中文和英文是學生的手和腳,沒有誰比誰最重,不要太多規條來限制就好了。
讓我的靈魂飛返這個時裝節目,那些粵語配音作狀得是可以估計的。翻譯者本身應該也不是時裝愛好者,而且最大問題是捉錯用神。翻譯者以為所有時裝人都喜歡在母語裡撂上幾個英文單字,以顯示些什麼。而我也真的不知可以顯現到什麼,因為在文字或口語滲入英文在我的理解中,是中文不能比英文更準確地表達時的另一種方式。但是在《流行速遞》的情況是這樣的︰「呢個collection係我今季暫時睇過最好的,好高貴好有風格,有點punk又有點……」因為粵語配音播出時英語原音只是被壓低,原音的是可聽到,所以我想問為何collection不好好譯成「系列」,而more than高貴的「elegant」就譯作高貴呢?Style也不只於風格二字,更別說那些在中文世界裡尋覓多年都對不到親家的camp、kitsch、loud、chic、retro等等,這些字用英文講比較合理。

圖1︰對不起,我家的機頂盒沒有錄影功能,BT或者YouTube我都找不到《流行速遞》的片段。只好用電腦print screen個網頁來介紹。
片1︰YouTube有好多Fashion TV的片,聽聞Christopher Kane是9歲在Fashion TV看到Gianni Versace的作品而決心走上設計師之路,而其實我有安裝Fashion TV的,但我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睇,難怪我只是Christopher Lai。
另一種時裝電視節目
後來我又在J2台見到《Kawaii TV》的廣告,因為是NHK的製作,所以又吸引我坐著等開始。主持人是兩個那種個個都好似樣的、貌似混血兒的兩個美少女和一個師奶殺手型的靚佬,是個修長版加山雄三。日文得十分一桶水的我當然是日文和麗音間歇性交替來看,因為唔叻所以想聽多些日文,到關鍵位又要聽番中文。
我睇那一集是關於Snap shot的,但一直覺得熟口熟面,原來早幾個月在NHK睇過少少。節目形式是有趣的,找來數個恨影snap shot(當然是恨被人影,唔通你以為人人都是Scott Schuman呀)的後生仔著一身自覺好「衡」的衫在渋谷街頭踱步,好讓那群站在街旁的時裝snap shot獵人們垂青。然後主持人就躲在對面馬路的樓上監視著,這一段看得我搖頭嘆息,因為那些主持人一味嘲笑那些參與者的浮誇衣著和「恨被人影」的心態。唉 ~ 主持人不了解時裝人的心態,節目就好睇有限。喜歡衣服的後生仔女生來就有那種自戀自大愛出風頭心態,難得人家不怕唔型肯上盛裝出鏡(著了最閃的衫,又要扮低調等人搵你影相這種事情要搬上螢光幕讓民眾觀賞是於我是挺難為情的)。
雖然主持人不了解時裝也欠缺尊重,不過完全無損那些時裝熱血青少年的passion。各參加者一於少理,興奮地展示那個像鞋倉多於睡房的小部屋、通通裝滿accessories的碗櫃和雪櫃、在伊勢丹男廁內自拍的男裝裙照……另一位在工廠打工的小潮人則表示每個月休息都從山旮旯搭JR到東京博人影相,原因是他的一個朋友是多本男裝雜誌的snap shot常客,令他忿忿不平!日本仔的那種「達人」態度一直令我尊敬,無論面對任何興趣都有專業精神,努力將大量資訊收歸再轉化為知識,再高層次者更可昇華至智慧。
精明的讀者讀到這裡一定問︰為什麼不提一下《天橋驕子》和《全美超級模特兒新秀大賽》這些節目?因為這些的主旨都是真人騷,用意是娛樂多於時裝,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片2-4︰同樣,我都錄唔到那集《Tokyo Kawaii TV》,但,we always have YouTube!

圖2︰這位在節目被譏為「Snap shot界明日之星」的山口真弥君,如果你是他,大抵也會視這譏諷為榮譽罷!

圖3︰《Tokyo Kawaii TV》還有值得一讚的地方,就是網頁上有很多補充資料,連每集BGM用上哪首歌都有,從麥當娜《Hung Up》到Pink Lady的《指名手配》再到The Ting Ting 的《Fruit Machine》。
時裝不需電視
講到尾,時裝的最佳媒體一定不是電視,甚至無需電視。時裝是很日常生活上的一回事,同時也有它夢幻不真實的一面。電視這種大眾傳媒要在實用和發夢之間平恆地做個時裝節目,太不容易而且沒有必要性。要實實在在很易,像《流行速遞》採訪時裝周,但那些三毫子一擔問題看得人放蚊無數。如果不惜工本,將《Vogue》那些所謂時裝大片拍成真正的錄像,這就好像比較有看頭,可是受眾中有幾多人有足夠的訓練去接受呢?其實經過《色慾都市》多年來洗禮,家庭觀眾已經懂得開Gabbana和banana那種玩笑的了,只不過電視台機關算盡,怎會浪費彈藥在這一塊。
況且,就算有天時裝雜誌沒落,還有YouTube、blog、Facebook,幾時會用到電視來睇fashion啊。
講了一大電視,其實我現在已不怎樣看本地電視。(包括近年那些什麼《溏心》、《家好》和《巾幗》,所以當有人話我為何學荷媽講「邊個係人邊個鬼我一眼就睇得出」時,我是很氣的,N年前我就掛在口頭了)我們有BT有YouTube,唔中意的話仲有Tudou和PPLive,還有收費台,為什麼要睇電視?何況本地的CCTVB和ATV(中央10台)咁難睇。

圖4︰你說上網幾多時裝睇,不喜歡The Sartorialist,還有Jack & Jil,還有Face Hunter,任君選擇。圖為Jack & Jil blog。
片5︰最後送給你是黑白時代的美國電視節目《What's my Line》,像《EYT》那種老掉牙的game show,不過我覺得好睇過《獎門人》,而且有elegant的,o靚仔時代YSL。
提提你︰如果真的要看,今晚J2的《Kawaii TV》值得一睇,因為瞥見廣告有Carine Roitfeld。